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的要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试点工作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门联合制定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到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提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提出“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
为探索重庆城市社区特困群众心理服务模式,摸索增强特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现实途径,2021年3月3日至12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春和计划”心理服务团队,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吕厚超教授的带领下,对石坪桥街道所辖7个社区的相关社区干部、工作人员、特困群众和一般群众开展了走访和调研活动,旨在摸清社区特困群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为后续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做好铺垫。
项目组访谈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
调研组首先对各社区的相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和访谈,掌握每个社区特困群众的分布情况和具体类型;然后在每个社区选取特困群众和一般群众各30名,在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带领下,通过入户走访、接待大厅访谈和调查等方式,入户走访和调查特困群众100多户,访谈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20余名,调查和访谈一般群众100余名。
项目组访谈特困群众和一般群众
本次走访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及档案查阅的方法,结合对城市社区特别困难群众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个体因素、社区环境和社会因素三个层面了解家庭环境、主客观环境和相关政策对特困群众的影响情况。通过访谈和走访发现,在机构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是:心理服务机构流于形式;心理服务职业素养欠佳;心理服务联动机制不良;心理服务模式提炼不足;亟需创建心理服务品牌;困难群众心理服务不够等。在个人层面上,特困群众存在自卑心理、保守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自暴自弃、虚荣心理,以及失眠(睡眠障碍)、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自闭、偏执,甚至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调研结果为后续对特困群众进行心理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展城市社区特困群众的心理服务有助于阻断特困群众贫困代际传递、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石坪桥街道领导和各社区干部对本次走访和调研活动给予积极支持和高度配合,社区工作人员、特困群众及一般群众对“春和计划”心理服务项目落地到本社区表示热烈欢迎,期待项目组后续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本次访谈结束后,“春和计划”项目组团队将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心理服务计划和实施方案,为特困群众维护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