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仰望璀璨星空,或伫立于壮阔山河之畔,是否曾感到自身的渺小,同时涌起一种与更宏大存在相联结的深刻体验?这便是“敬畏”。根据Keltner与Haidt(2003)的经典理论,敬畏是一种复杂的积极情绪,通常在个体面对宏大且超出当前认知框架的刺激时被触发。
近日,西南大学毕重增教授团队在人格与社会心理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发表题为“Awe Promotes Perspective-Taking via Self-Transcendence: 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敬畏情绪能通过激发个体的自我超越,显著提升其准确理解他人观点的倾向与能力,并最终将这种认知转变为切实的合作行为。
系列实证研究揭示:敬畏情绪不仅与观点采择呈显著正相关,还能有效提升个体的观点采择水平,且自我超越在这一关系中扮演显著的中介角色。进一步探索发现,由敬畏所驱动的观点采择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合作行为,并实质性地促进合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敬畏对观点采择的促进并非源于其作为积极情绪的属性,该中介机制也独立于“小我”因素的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敬畏促进社会联结的内在机制。

图1 自我超越和观点采择的作用
该研究表明,敬畏情绪能够有效突破个体的自我中心局限,促使观点采择从一种潜在能力转化为功能性的社会参与行为。这一机制性发现为理解社会认知研究中长期存在的“能力拥有与运用差距”问题(Todd & Tamir, 2024)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进一步地,研究揭示敬畏通过提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表征能力,进而优化集体层面的认知协同,推动了敬畏社会功能理论的发展。在实践层面,这意味着可通过教育引导或环境设计培养敬畏体验,并结合以自我超越为导向的观点采择干预,有效增强个体的社会联结强度与冲突解决能力,从而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社群关系提供可行路径。
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张家立,毕重增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获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
论文信息:
Zhang, J., & Bi, C. (2025). Awe Promotes Perspective-Taking via Self-Transcendence: 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