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越认为自己胖吃得越多?学部团队揭示负面身体意象与问题性进食的神经基础

发布时间:2025-11-07

来源:

作者:崔一岑

审核:冯廷勇

浏览次数:

大多数有体重或外貌困扰的个体,会在短期节食减重过程中出现反复暴食或反弹式进食进而引发饮食失调。那么,为什么负面身体意象容易引发饮食失调?负面身体意象 (Negative Body Image) 是围绕体重与体形产生的不满意、担忧与消极自我评价,是青少年和成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经典的双通路模型指出,消极的身体自我体验可诱发补偿性节食与暴食循环。然而,与行为指标相比,该过程在大脑层面的神经机制仍缺乏系统证据,尤其是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差异如何体现于脑网络功能上,仍未得到充分回答。

近日,心理学部陈红教授团队在《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解剖学与形态学中科院1区期刊)发表题为《Sex difference in neural substrates linking negative body image and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的研究。该研究结合团队原创开发的负面身体自我测量工具,首次借助静息态功能连接探讨负面身体意象的基于性别差异的神经影像学基础,是对团队以往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并揭示了负面身体意象与问题性进食行为相关联的神经通路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精准预防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研究者基于一个大样本数据集,从大脑功能整合的角度系统探究负面身体意象的性别特异性神经基础(如图1),深化了对负面身体意象概念的理解。基于将身体意象概念化为多维结构的理论框架,我们的研究发现可以在一个包含感知觉、认知、情感与体感维度的框架中得到进一步阐释(Di Giuliano et al., 2025)。具体而言,我们在女性群体中观察到的异常连接模式可映射至不同维度:视觉网络(VN)支撑感知觉维度,额顶网络(FPN)、记忆提取网络(MRN)与默认模式网络(DMN)共同参与认知加工,皮下核网络(SCN)负责情感处理,而感觉运动网络(SMN)则对应感觉运动维度。这一视角强化了研究结果的解释力,并凸显了将身体意象视为具有独特神经关联的多维结构——而非单一现象——的重要性。

1 功能连接结果


此外,研究者确定了负面身体意象和问题性进食行为之间关联的女性特异性神经机制。内侧额上回-额上回功能耦合增强通过限制性饮食的中介作用与暴食行为相关联,这一通路仅在女性群体中被观察到(如图2)。在具有负面身体意象的女性中,默认模式网络中额上回与额顶网络内侧额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可能反映了其对身体自我监控的加强和持续的认知控制努力,这与之前的行为研究发现一致(Butkowski et al., 2019; Carraça et al., 2011; Fitzsimmons-Craft et al., 2015; Sabiston et al., 2019)。然而,这种持续的自我调节并非纯粹具有适应性功能,反而可能产生适应不良的后果。抑制和自我监控过程的过度参与,可能会矛盾地增加饮食行为紊乱的风险,因为个体会陷入持续尝试改变或控制自身体型的状态中,与控制饮食密切相关的过度控制已被证明会增加后续暴食发作的可能性,从而强化限制性饮食与暴食间的恶性循环 (Neyland et al., 2020; Stice et al., 2017)。综上,这些发现强调负面身体意象女性的饮食行为改变可能根本源于自我参照加工与抑制控制系统间功能交互的异常,通过提供新颖而坚实的神经证据支持并拓展了双通路模型。


2 中介模型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陈红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崔一岑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2&ZD184)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271087) 的支持。


论文信息:

Cui, Y., Pang, Y., Wang, S., & Chen, H. (2025). Sex difference in neural substrates linking negative body image and disordered eating behaviors.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230(8),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