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学部团队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发文揭示多一点共情更有利于提升创造力表现

发布时间:2024-12-23

来源:冯廷勇

作者:铁必杰、邱江

审核:

浏览次数:

爱因斯坦在1931年柏林大学演讲中提到:“对人类及其命运的关怀,必须始终是所有技术工作中最重要的关注点。在你们的图表和方程式之间,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这句话不仅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警示,也为提醒我们在创新发展中应注入共情关怀的力量。

基于这一背景,西南大学心理部邱江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中科院一区 top)上发表名为“Empathy to Creativity: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empathy and everyday creativity”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两个研究,将共情的差异理论引入到日常创造力之中。研究一通过不同的参与者群体和测量方法,探讨了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与日常创造力和领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无论被试群体和测量工具如何,认知共情与日常创造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情感共情未能展现出显著的关联。这一结果同样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创造力。研究二首先验证了研究一的结果,接着,基于创造性‘4C’理论,引入创造性成就,探讨了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与创造性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认知共情与创造性成就显著相关,尤其在视觉艺术、创意写作、发明、科学发现和烹饪艺术等领域,而情感共情与创造性成就无显著关系。最后,采用交叉滞后模型(CLPM)分析了认知共情、情感共情与日常创造力的方向性。研究发现,认知共情正向预测日常创造力,而情感共情未显示类似作用,日常创造力也不能预测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这些结果强调了认知共情在推动创造力中的独特作用(见图1)。这一研究结果强调了培养共情能力,特别是认知共情,作为提高日常创造力和某些领域特定创造性成就的策略的重要性。在未来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应关注和训练个体的认知共情能力。

1

文章第一作者为团队博士研究生铁必杰,通讯作者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邱江教授。心理学部杨文静教授,维也纳大学的Matthew Pelowski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霍腾宾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高逸新等作者为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1&ZD312)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索引:Empathy to Creativity: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Empathy and Everyday Crea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