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评论和报道。电影《热搜》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当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社交媒体和热搜时,也需要警惕一些看似微弱不起眼,但对人们日常生活可能影响深远的无形力量。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作为媒体人,报道欺凌事件和宣传反欺凌视频的呈现方式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对待欺凌的态度和行为。以往研究表明,接触暴力媒体(如暴力视频,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或欺凌行为。那么,青少年接触媒体对欺凌的报道,是否也会对青少年的现实欺凌行为产生影响?若媒体对欺凌的报道内容未经科学加工,青少年接触欺凌报道可能就是接触媒体暴力,这些报道很可能会促使青少年出现欺凌行为,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揭示媒体对欺凌的报道与青少年现实欺凌行为的关系,对于新媒体时代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滕召军教授团队在《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中科院SSCI二区,心理学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New wine in an old bottle? Exposure to bullying-related media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behavior in daily life among adolescents”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以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为理论框架,通过三个子研究,探讨了青少年接触媒体欺凌报道与现实欺凌行为的关系,以及欺凌态度的调节作用。
研究1通过对10391名青少年的横断调查,考察了欺凌报道与欺凌态度对校园欺凌的预测。结果表明,欺凌报道与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欺凌支持态度高的个体会放大这种关联,即青少年对欺凌的支持态度越高,媒体欺凌报道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测作用就越大(图1所示)。研究2通过对3125名青少年的调查,重复了研究1的结果,并将结论进一步拓展至网络欺凌。研究发现了一致的效应,即青少年对欺凌的支持态度越高,媒体欺凌报道与欺凌行为(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关联更大(图2所示)。研究3通过对2744名青少年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结果也发现了媒体欺凌报道正向预测欺凌行为(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但效应量较小。总之,该研究采用三个青少年大样本,揭示了媒体欺凌报道与青少年欺凌行为的关联,特别是对于某些群体(如对欺凌的支持态度较高的青少年)关联更大。虽然效应量较小,但这项研究提供了欺凌媒体报道与青少年现实欺凌行为关联的初步证据。这对新媒体时代,如何科学利用媒体传播来防治欺凌行为,以及宣传反欺凌视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1媒体欺凌报道与欺凌态度对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预测
图2媒体欺凌报道与欺凌态度对青少年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的预测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滕召军教授,合作者包括聂倩(西南大学博士后),Stomski, Me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刘传军(四川大学副研究员),郭成(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该研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媒体中的欺凌报道对青少年现实欺凌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CSH095)的资助。
论文索引:
Teng, Z., Nie, Q., Stomski, M., Liu, C., & Guo, C. (2024). New wine in an old bottle? Exposure to bullying-related media and bullying perpetration behavior in daily life among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146167223121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