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心理学部研究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揭示感觉加工敏感性特质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2-12-12

来源:

作者:李喜乐 代鑫 晏妮

审核:冯廷勇

浏览次数:

 

亲社会行为是指自愿的、旨在帮助他人或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其可以促进儿童时期的社会适应和青少年时期的成功发展。前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儿童接收和加工环境信息的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因而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其亲社会行为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Hastings et al., 2005; Knafo et al., 2011)。感觉加工敏感性(SPS,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作为一种个体的环境敏感性特质可能是解释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差异的关键所在(Scrimin et al., 2018; Slagt et al., 2018)。

近日,心理学部晏妮副教授团队关于上述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心理学顶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中科院SSCI一区Top)。这一研究是该团队基于中国儿童本土数据对感觉加工敏感性领域的一次重要延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敏感性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对环境的易感性特征,并为旨在促进儿童亲社会发展的家庭养育和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基于差别易感性理论(Belsky, 1997; Belsky & Pluess, 2009),该研究结合相关设计和实验设计,探索了在亲社会行为发展中儿童的感觉加工敏感性特质如何影响其对环境刺激(父母教养行为 & 反馈效价)的易感性及其背后潜在机制。

首先,来自两个独立样本(样本一n= 120; 样本二n=151)中,该研究基于相关设计研究发现,相比于低感觉加工敏感性儿童,高感觉加工敏感性儿童(尤其是高审美敏感性;AESAesthetic Sensitivity;反映个体的审美敏感性和深度加工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父母教养行为的影响(见图1)。这说明,比起低敏感型儿童,在温暖、支持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高敏感型的儿童会更容易出现亲社会行为,表现出“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对积极环境影响易感的特征

其次,来自实验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实验流程见图2),在观看亲社会行为视频时,高感觉加工敏感性儿童比低感觉加工敏感性儿童更容易受到视频中消极反馈的影响,导致其亲社会意图的减少。这说明,比起低敏感型儿童,高敏感型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消极社会反馈的影响,在实验中降低自己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给点洪水就泛滥”的对消极环境影响易感的特征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高感觉加工敏感性儿童对社会反馈产生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可能是解释其容易受到消极反馈影响的潜在机制。

综上,本研究证实了感觉加工敏感性特质作为差别易感性标志物的理论假设,并为其提供了第一个来自中国儿童样本的实验研究的因果证据。这为我们了解高敏感性儿童的特性以及提升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同时,这也提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为儿童提供“特质适配型环境”。

Picture3

1. 儿童的AES特质与消极教养行为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流程图-shanquEDA

2. 实验研究流程图

 

该成果由晏妮副教授研究团队完成,心理学部晏妮副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西南大学毕业硕士生李喜乐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 2020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CBA200239)的资助。

 

文章索引:

Li, X., Li, Z., Jiang, J., & Yan, N. (2022). Children's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s:Testing the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The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x.doi.org/10.1037/xge00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