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心理学部团队发文揭示疫情前个体的脑功能连接可预测疫情下的焦虑程度

发布时间:2021-04-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审核:

浏览次数:

新冠疫情期间,普通大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压力,长期的居家隔离加剧了以焦虑为主的负性情绪体验。在缺乏重大应激源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焦虑水平差异可能并不明显,并且表现也不同步。但置身于这场全球健康危机中,焦虑的个体差异被同时放大,这有助于从心-脑关联的角度揭示焦虑的神经基础以及识别潜在的焦虑症高危人群,并为神经干预治疗提供生物学基础

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中国人人格特质的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在疫情严重期(2020.02.22—2020.02.28)和疫情缓解期(2020.04.24—2020.05.01)分别在线采集了焦虑等行为数据,个体的脑影像和基线行为在疫情前完成采集(2019.09—2019.12)。

1. 数据采集和分析流程

研究结果显示,在行为层面,新冠疫情严重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疫情前的基线状态,随着疫情好转,缓解期(2020.04.24—2020.05.01)的焦虑水平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显著提升。使用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发现疫情前个体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可显著预测疫情严重期的焦虑分数,但无法预测日常状态下焦虑分数(疫情前)。更有趣的是,能显著预测疫情严重期焦虑的脑功能连接和疫情缓解期的焦虑分数也有显著相关,而且还可泛化到另一个疫情焦虑的独立样本。更进一步的预测分类结果显示,这些大脑功能连接还有效区分了焦虑症和控制组,但对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不敏感。上述发现加深了对焦虑的神经基础的认识,为早期识别诊断焦虑障碍个体提供了关键的神经标记,也为情感障碍的神经干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大脑靶点。

2. 行为分数差异与焦虑预测结果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精神病学顶尖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5-year IF = 14.5)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西南大学博士生何李、位东涛副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帆博士等;通讯作者为西南大学邱江教授和中南大学李凌江教授。中国人人格特质的多模态脑影像研究项目由陈红教授,冯廷勇教授,雷旭教授,何清华教授等共同开展推进。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人才项目等的支持。

邱江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长期从事创造性与情感障碍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Neurobiology of Stress》、《Cerebral Cortex》等国际权威期刊上,产生了较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并入选了2020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心理学)。在“全球学者库”发布的“全国精神疾病相关领域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20212月)”榜单中排名第10

论文信息:He, L., Wei, D., Yang, F., et al. (2021). Functional Connectome Prediction of Anxiety Relat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20.2007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