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其中慢性失眠的发病率约为 10%,急性失眠的发病率约为35%。失眠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流行性精神疾病,并且是抑郁、焦虑、痴呆等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之一。尽管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失眠障碍的电生理特征表现为高频活动的升高和大脑皮层的过度觉醒,但尚无研究详细地刻画这一疾病在清醒期和不同睡眠期的功率谱特征。
近期,西南大学雷旭教授团队与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神经所Eus J.W. Van Someren教授合作,在睡眠领域顶尖期刊Sleep Medicine Reviews (JCR SCI一区期刊,五年影响因子:10.76)发表了题为“EEG spectral analysis in insomnia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学术论文。该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汇总了自1980-2019年发表的24篇失眠障碍功率谱特征的文章,总共包含977名被试,其中有532名失眠障碍患者,445名正常睡眠被试。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清醒期还是睡眠期,失眠障碍患者都表现为β频段功率的升高,并且有向周围频段延伸的趋势。具体来说,在清醒阶段,相较于对照组,失眠患者表现为θ频段绝对功率和总体功率、β频段相对功率、γ频段绝对功率的升高(见图1)。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失眠障碍患者也有类似的功率升高的表现。
图1. 清醒阶段脑电功率谱的森林图,红色菱形表示失眠障碍患者的功率显著大于对照组,灰色菱形代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这些结果表明,失眠障碍患者无论在睡眠阶段还是清醒阶段,都伴随着高频活动的升高。此外,清醒期θ功率的升高和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δ功率的降低表明,失眠患者无论清醒还是睡眠,都伴随着高度的困倦。这也解答了长期以来困扰诸多失眠研究者的疑问:为什么失眠患者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抱怨很困倦,但又难以睡着?此外,通过调节分析发现,绝对功率和相对功率在刻画失眠障碍患者清醒期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功率谱特征上,有着相似的敏感度;但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相对功率似乎是更为敏感的生物标记。本研究揭示了失眠障碍过度觉醒的功率谱证据,而静息态脑电功率谱有可能成为失眠障碍诊断的新标记物。
雷旭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生赵文瑞。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71028)、全军医学科技"十三五"后勤科研项目重大专项 (批准号:AWS17J012)、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批准号:CYB20083)的资助。
论文信息:
Zhao W(赵文瑞), Van Someren EJW, Li C(李陈渝), Chen X(陈鑫源), Gui W(贵文君), Tian Y(田宇), Liu Y(刘云瑞), Lei X(雷旭). EEG spectral analysis in insomnia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leep Med Rev. 2021; 59:101457. doi: 10.1016/j.smrv.2021.1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