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预报 > 正文

学术预报:谌小维——定位导航的内嗅-海马记忆环路

发布时间:2018-10-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审核:

浏览次数:

报告人:谌小维

报告题目:定位导航的内嗅-海马记忆环路

时间:下午3点,周四(11月1号)

地点:心理学部213厅

报告人简介:谌小维,陆军军医大学教授、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青年骨干。2012年入选国家“青年”。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Science、Neuron、PNAS、Cell Reports、Nature Protocols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超过350次,总引用率超过1800次。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大脑皮层微尺度信息传入活动图的绘制”等项目。 当前研究兴趣集中于微尺度皮层感觉信息处理机制;光学成像和神经计算技术。


报告内容摘要:位置记忆代表了存储的空间信息,主要被用来记住熟悉环境中物体的确定位置,而这一过程则需要内嗅-海马的连接通路实现。特别是从内侧内嗅皮层II层(MECII)到海马齿状回(DG)的兴奋性三突触通路被认为可以处理空间信息并有助于位置记忆的形成。然而在动物执行位置记忆任务时,实时监控投射的活动非常困难,这条通路是否以及怎样产生空间记忆信息表征的过程仍是不清楚的。通过使用特定投射的光纤荧光测量方法,在Morris 水迷宫位置学习任务中,我们发现在小鼠的MECII-DG投射中逐渐发展出一种持续且不断增强的活动,被称为“任务关联持续活动”。这种持续活动需要外部持续的视觉输入作支持,在任务开始后立即启动,并与动物找到逃生平台的潜伏期密切相关。采用光遗传技术抑制MECII-DG投射的活动能够可逆性的破坏位置记忆的提取。因此,MECII-DG投射在空间记忆和导航中产生了一种持续的神经活动模式,将导航行为相关的空间线索与目标位置联系起来,提供了编码和存储位置记忆的神经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