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预报 > 正文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前沿学术交流月系列讲座(12月8日更新)

发布时间:2020-12-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审核:

浏览次数:

报告主题Assessing and manipulating multi-item working memory in human brains

报告人:罗欢 北京大学

报告时间:20201211日(周五)下午300~415

腾讯会议ID624 587 782

报告人简介:罗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于美国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获得认知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导师为David Poeppel)。20078月至2014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201412月起加入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视听觉感知、注意和工作记忆中的的动态结构、时间组织及其动态神经机制。这些工作近年来以通讯和senior作者身份发表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PLoS Biology (2010, 2017ab), eLife (2018), Current Biology (2013),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4, 2015), Cerebral Cortex(2019)等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为世界上六个实验室之一参与高影响力意识研究项目。担任《eLife》、《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编委,担任《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副主编。

报告摘要:Working memory (WM) is a core ability in human cognition, playing a crucial function in various tasks from perception, attention, to decision making.Although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mechanism for WM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how multiple item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are retained and consolidated in WM remain elusive. Motivated by my lab’s previous works reveal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visual attention,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temporal dynamics, presumably at hundred-millisecond level, would be an appropriate time scale for multi-item storing and manipulation in WM. In this talk, I will present some experiment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is idea. Moreover, we have developed an “dynamic perturbation” approach to manipulate multi-item WM, and a neural network incorporating short-term neural plasticity further verifies our findings. Taken together, multiple items are stored in the neutral network not in a static way but are dynamically refreshed and replayed via short-term neural plasticity at a fine temporal scale.


报告题目不确定性、动机与认知控制

  :万小红 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时间20201211日(周五)下午430~545

腾讯会议ID624 587 782

报告人简介:万小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PI,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专业毕业,2006年获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6-2014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决策的认知神经基础。以影像技术为中心,研究在问题解决和决策中思维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在各个领域中专家在解决问题和决策中所特有的神经工作原理。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PLOS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报告摘要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人类经常做出偏理性的选择,而对其背后的心理与神经机制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众说纷纭。在本报告中,我将从自我损耗理论所解释的现象出发,阐述认知控制在心理上是有代偿的,而可能不是物质上的代偿。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可以做出理性决策的条件下,为什么很多时候人类会选择一些简单而有偏误的决策。而动机,无论是来自外部或内部产生的,是驱动认知控制的原动力。不确定性是生物智能系统计算过程的一个必然产物。降低不确定性可能是一种最基本的内部动机,驱动认知控制系统提高和改善我们的决策;与他人分享不确定性将有效促进共同决策。





报告主题:How Emotion Reshapes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报告人:秦绍正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报告时间:2020124日(周五)下午1430~153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ID624 587 782

报告人简介:秦绍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和 IDG 麦戈文脑研究院教授、 PI 博士生导师, 情绪与认知神经科学课题组负责人; 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 生理心理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委员, 并任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IF=5.52) 等国际期刊编委。 秦绍正课题组致力于解密人脑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机制以情绪对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调节作用的神经生物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 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Biological Psychiatry 等权威期刊,获 Nature New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亮点论文推荐,被英国《卫报》 和美国《福布斯》等国际媒体报道。

报告摘要:人脑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智能系统之一。 一方面,我们大脑系统相当智能,拥有高度可塑的学习记忆能力和创造力建立人类文明乃至探索宇宙太空;另一方面,人脑相当脆弱, 极易受到负面情绪(如应激与焦虑)的不良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精神障碍。秦绍正团队融合无创脑功能成像、认知行为、生理心理和计算建模等交学科技术和方法,揭示了应激与焦虑下人脑认知功能的适应性重组模式——额顶执行控制与海马学习记忆系统对信息精细加工有效性降低、 杏仁核情绪突显网络系统敏感性增强; 结合心理药物干预,确立了应激与焦虑对人脑执行控制系统和学习记忆系统之间功能重新配置的关键调控作用其生理心理基础; 针对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认知发展, 揭示了应激与焦虑对快速发育过程中大脑额顶执行控制系统、 海马学习记忆系统与杏仁核情绪系统之间功能整合和分化模式的调节作用。 这方面研究为理解人脑情绪的工作原理提供新启示, 将为心理健康与情绪相关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新的靶点。





报告主题:药物成瘾与神经调控

报告人:袁逖飞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时间:2020年11月27日下午2:30~3:45

地点:腾讯会议624587782

报告人简介袁逖飞,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列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 Neurosci, Sci Advances、JAMA Psychiatry, Mol Psychiatry, Biol Psychiatry等杂志上。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应激神经生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司法部戒毒管理局戒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报告摘要:药物成瘾伴随多种脑可塑变化。利用神经调控技术,我们可以有效转化动物实验的发现,并实施症状靶向的精准干预。



报告主题:生命科学:研究模式的演变及其整合趋势

报告人:隋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时间20201118日(周三)14:30

地点:心理学部 213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隋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分会会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基金和科技部基金评审专家。长期从事生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以小鸡、啮齿类动物及树鼩为主要动物行为模型,通过内窥成像、光遗传学、电生理学等神经生物学手段,研究成瘾记忆及决策的脑机制。包括药物、行为成瘾记忆的神经环路调控机制,胚胎期成瘾药物暴露对子代神经发育及成瘾易感性的影响,以及对抑郁症神经机制的研究和抗抑郁药物的筛选。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等16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此外,还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委,包括:《心理科学进展》主编,和Psych Journal、《心理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报告主题:白质连接左右脑差异的遗传发育研究

报告人:龚高浪 北京师范大学

时间20201120 (周五)15:00~16:15

地点:腾讯会议624587782

报告人简介:龚高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北师大IDG麦戈文脑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 目前主要围绕左右脑结构与功能偏侧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可塑性、及认知相关性等方面,开展多模态脑影像研究,并积极研发相关影像计算方法。


报告主题:Human Cooperative Behaviors in Different-scale Social Interactions

报告人:马燚娜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

时间:2020年11月13日(周五)15:00~16:15

地点:腾讯会议 624587782

报告人简介:马燚娜,2007和2012年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认知神经科学方向。2012-2015年分别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的心理学与脑科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利伯脑发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现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IDG/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研究员。2015年建立社会与情绪神经药理实验室,Social & Affective NeuroPharmacology (SANP) Lab。在Trends Cogn Sci, Mol Psychiatry, PNAS, Brain, Cereb Cortex, Bri J Psychiatry, Neuropsychophamacolog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JEP:HPP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担任多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Socioaffective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编委以及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和PLOS One的学术编辑。

报告摘要:Social cooperation is indispensable in human societies. People cooperate with non-kin others to adapt to the complex social environment. Despite this unique feature of human species, cooperation is rather fragile in the face of noncooperators who reap benefits for self-serving motives. Deciphering cooperative behaviors in different size of social groups, revealing the computations and neural codes for representing the value of cooperation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cooperation. I will talk about our recent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d the neurocomputational mechanism underlying cooperative behaviors in different-scale social interactions,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group cooperation, and large-scale cooperation.


报告主题:TDCS在治疗药物成瘾中的应用及降低吸烟渴求的神经机制

报告人:张效初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时间:2020年11月13日(周五)16:30~17:45

地点:腾讯会议 624587782

报告人简介:张效初 男,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张效初教授2010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担任PI工作。并担任Frontier in Psychiatry (IF=2.8), Frontier in Human Neuroscience (IF=2.8, GAE)编委和多个国际顶级杂志审稿工作。目前为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影像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网络行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计算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戒毒康复研究协会副会长,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社会认知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 Biological Psychiatry, Brain, Advanced Science, Neuroimage等国际一流杂志上。

主要研究方向为:1)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如药物依赖及网络游戏成瘾等;2)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高级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如情绪、决策、爱情等;3)探索非药物技术在成瘾及其他精神或神经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神经机制:如神经信号实时反馈、tDCS、认知心理疗法等。




报告主题:建构验证的一般过程与成果发表

报告人:王孟成 广州大学

报告时间2020116日(周五)19:00~21:00

腾讯会议ID975 649 305

报告人简介:王孟成,中南大学心理学博士,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其他项目多项。发表论文90多篇(SSCI/SCI收录44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28),在《心理学报》和《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论文3篇。谷歌学术引用1028次。出版《潜变量建模与Mplus应用》基础和进阶2部,累计印刷3万册。近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临床心理学旗舰杂志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和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官方杂志Assessment上连续发表论文7篇。担任PLOS ONE Academic EditorFrontiers in Psychology Associate Editor,心理学报及10多个SSCI/SCI杂志审稿人。先后修订和编制心理测验10多种。近年,为科大讯飞、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广东省保险协会等企事业单位提供心理测评专家咨询。

报告摘要:心理测量学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在于其通过将抽象的理论构念操作化,使抽象的构念变成可以量化的测评工具,进而使其可以被验证。心理测量学作为科学心理学的根基,其实践应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尽管近年来心理测量学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外部困难,但其根基地位尚无法动摇。心理测验仍然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工具构念验证和测验发展有个严格的操作规程,本讲座主要围绕构念验证、测验编制和英文测验类论文撰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