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部动态 > 正文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大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25-11-03

来源:

作者:陈通

审核:冯廷勇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大会在西南大学顺利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西南大学、重庆警察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跨界与融合:AI时代的法律心理学及其应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公安、司法、监狱、心理服务与社工机构、科技公司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10月25日上午,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杰,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傅小兰,重庆警察学院党委书记李臻,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狄小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马皑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惜茜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付秋芳研究员,人民日报《新安全》杂志社副总编辑苏超,原甘肃政法大学范刚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冯廷勇教授主持

黄杰代表学校致欢迎辞,简要介绍了西南大学及心理学部的发展情况。他表示,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西南大学积极推动心理学与智能科学的融合,特别是在法律心理学领域,致力于智能审讯、智慧司法和风险评估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提升学科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支持


傅小兰教授强调,心理学正从传统的描述与解释,向精准预测与干预转型。法律心理学作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分支学科,应在AI时代承担起“负责任的赋能者”“敏锐的洞察者”“温暖的守护者”“积极的跨界者”等多重角色,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法治化


李臻指出,法律心理学在深化法治理解、提升司法效能、预防犯罪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他希望本次大会能促进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融合,为法治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狄小华对西南大学的筹备和安排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中国法律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他提出,应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发展新会员,加强科研和服务团队建设,并紧扣数智时代特征,强化法律心理学的应用


10月25-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术和实务界8位法律心理学的资深学者和专家做了主旨报告

傅小兰提出,通过AI赋能法律心理学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最终构建“人机协同”的新范式


马皑倡导用人工智能提炼“最佳审讯实践”,以及为供述决策与谎言甄别注入基础数据。

狄小华强调数智时代法律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正重塑研究疆域,并助推AI贯穿立法、执法、司法与公民法治教育全链条


毕惜茜指出,智能审讯可实时解析心理、推送策略、突破口供、甄别谎言,全面提升讯问质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姜保忠教授认为,“纪法思维”是纪检监察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的底层逻辑


付秋芳展示了面部表情科学在揭示真实情绪、动机与意图中的智能化支持价值


西南政法大学郑志峰教授指出,中国应以“损害原则”为基,超越个体视角,构建整体规制的、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法


范刚介绍的心理测试技术中的认知综合测试法,为案/事件调查和人员审查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此外,大会还设置了“心理状态识别与犯罪防控技术”“警务心理与智能审讯”“纪检与廉政心理”“接诉即办与市民诉求心理研究”“司法行政心理”等五个分论坛。来自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陆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江苏警官学院、重庆警察学院、鲁东大学、聊城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等高校师生,重庆市公安局、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江苏省苏州监狱、吉林省女子监狱、山东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代表积极参与研讨,推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深度对接


本次大会不仅展示了我国法律心理学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学界与实务界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法律心理学应持续深化跨界融合,拓展应用场景,助力构建更加科学、高效、温暖的法治社会

会议期间,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于10月24日下午召开专委会工作会议,20位委员参会,专业委员会主任狄小华教授主持会议。会议对专业委员会的年度工作进行了总结,共同商讨如何借助AI技术促进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在AI时代如何培养适应跨学科需求的法律心理学人才,推动法律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