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的教育部评估结果中,我校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下简称实验室)获得良好。本次评估是由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主持,针对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的五年评定。这是实验室在继2019年的评估之后时隔五年再度通过教育部评估。
实验室于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依托于西南大学进行建设,2008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邱江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霖院士。现拥有固定人员87人。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13人(17人次),省部级人才计划27人(56人次)。50岁及以下研究人员73人,国家级人才11人次;40岁及以下青年人员 29 人,国家级人才2人次。
实验室以认知和人格的心理机制与神经基础为基本科学问题,以“认识和造就健全人格个体”为核心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产出交叉成果,全力解决国民身心健康水平提升的问题。承担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医学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庆市科技局重大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五年累计到账经费6890万元。在重大、重点项目的支撑下,实验室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重大典型科技成果,代表性成果包含“时间价值观与时间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干预”“中国青少年饮食失调症状的风险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创新素质的核心成分及其提升的大脑机制”“睡眠和心理健康的多模态神经表征和干预”“情绪健康的神经模式识别、保护因子及提升路径”等主题。成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Nature Communica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等国内外学科顶尖期刊上,入选Science杂志的编辑遴选奖,并且被新华网、人民网、纽约时报、英国电讯报、Science Daily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科研与教学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共获教学科研奖励省部级以上29项。
实验室还承担实施中国脑计划、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研究等国家级战略性研究项目。成员作为人大代表围绕心理健康服务等内容多次在“两会”上建言献策;3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在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开展心理健康社区推广活动,服务居民10000余人、留守儿童5000余名。科学传播方面,每年7月8日到12日为实验室开放日,举办全国脑科学论坛,至今(2024年)已举办12届,受众超过10万人次。新冠疫情期间,出版撰写11部科普读物,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统战部、科技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8份咨政报告被《新华社内参》《科技日报内参》等采纳,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咨询3000余人次,录制科普视频浏览量达800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