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 退休教师 > 正文

张大均

发布时间:2015-03-2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编辑

审核:

浏览次数:


张大均,男,1954年10月生,四川南充人,二级教教,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教育系,同年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国家部省级课题28项。領衔开创的中国人心理素质系统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同时在教学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子关系与养育动机以及改革社会心理等领域也有深入研究和独特建树。出版专著、教材120余部(册),发表论文550余篇,有3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部省级等奖40余项次。其中,《中小学课堂教学心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教育部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专著)获教育部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英文专著)获教育部第七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招收培养研究生、博士后人员和高级访问学者近300人次,其中博士研究生65人。在学科建设方面,担任重庆市首批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负责人、重庆市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等,主编《教育心理学》(“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本科教材)、《有效教与学的策略》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全国教育硕士教材)等重要教材,其中《教育心理学》国家级本科教材在《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1949-2009年高被引图书)中---名列“中国高被引图书教育科学TOP3名单”,获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在团队建设方面,领衔建设的国民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团队、教育心理学研究团队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并与美、英、德等国的同行知名专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曾任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心理学科评审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成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暨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重庆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等。曾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等部委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委省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学位办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兼任的主要学术职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专业学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2013)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201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心理学学科规划评审组副组长(2005-2015)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科技顾问团成员(1994-1998)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5-2015)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1995-2022)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0-2015)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1997-2017)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2-2012)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工委员会副主任委委员(1997-2002)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今)

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2017)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常务理事 (2007-2017)

四川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1992-1997)

重庆市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

重庆市首批重点科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负责人

重庆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2001-2022)

重庆市社会心理学理事长(2000-2023)

重庆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1996-2012)

重庆市家庭教育协会副会长(2003-2013)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2011)


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

1993年起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1996年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1年获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8年获中国心理学会审定的“中国心理学家”称号

2016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贡献奖”

2016年获“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


主要科研成果获奖

《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著作)二等奖(2013年,合作名列第一)。

《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获全国中华优秀出版读物奖(2013年)。

《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著作)二等奖(2015年,合作名列第一)。

《中小学课堂教学心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教育部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研究报告)一等奖(1999年)。

《教学心理学新视点》,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五届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著作)三等奖(2009年,合作名列第一)。

《教学心理学》,获重庆市(直辖后)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一等奖(1999年,合作名列第一)。

《现代教师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培养的系列教材建设》获重庆市第四次优秀教学成果(研究报告)一等奖(2005年,合作名列第一)

四川省首届青年科技奖(综合奖)(1991)  

《试论教学的根本原理》,获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1988年)。

《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获四川省政府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用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1994年)。

《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获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1994年)。

《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获四川省政府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1992年,二人合作名列第一)。《美育心理学》,获四川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1992年,合作名列第五)。

《美育心理研究》,获四川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戚果(著作)一等奖(1994年,合作名列第四)。

《美育心理研究》,获国家教委(著作)二等奖(1996年,合作名列第四)。

《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获重庆市政府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一等奖(1997年,合作名列第四)。

《大学生品德心理》,获四川省政府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三等奖(1992年,二人合作名列第二)。

《宣传心理学原理》,获重庆市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料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三等奖(1992年,二人合作名列第二)。

《当代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分析》,获重庆市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奖(1995年)。

《试论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基本走向》,获重庆市政府优秀科研成果秀论文奖(1997年)。

《教学心理学研究》,获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三等奖(2001年,合作名列第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功能》,获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2003年)。

《深化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科学创新人才》,获重庆市第二次优秀教学成果(研究报告)二等奖(2001年,合作名列第一)。

《教与学的策略》获重庆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2005,多人合作,排名第一)。

《当代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向》,获重庆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995)

《当代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向》,获四川省教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1996年)。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心的教育》,获全国教育类图书优秀图书二等奖(2003年,合作名列第一)。

《教与学的策略》获重庆市第四次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2005,合作名列第一)

《教育心理学》获重庆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2007,合作名列第一)。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2008年,二人合作名列第二)

《知识分类理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论文)二等奖(2008年,二人合作名列第二)。

《教学心理学纲要》,获重庆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2009年,二人合作名列第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技巧》获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三等奖(2011,合作名列第一)。

《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眸与评析》,获四川省第十七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16,合作名列第二)。

《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8年,合作名列第二)。

《校园欺凌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自尊和亲子依恋的保护作用》,获成都市人民政府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2,合作名列第二)。


主持的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

国家教委首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1986年立项,1990年完成。

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心理问及对策研究”。2000年立项,2005年完成。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项目“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的研究”2001年立项,2006年完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2006年立项,2010年结题。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2007年立项,2012年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全依恋状态影成人对婴儿面孔偏好的机制研究”,2016年立项,2019年结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七五”国家重点课题“美育心理研究”重要子课题“大学生审美意识研究”,1988年立项,1993年完成。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学研究”2010年立项,2015年结题。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重要子课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理论分析”。2005年立项,2008年完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6年立项,2009年结题。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重要子课题“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学研究”2006年立项,2011年结题。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理论分析与实际测量”,1992年立项,1996年完成。

国家教委师范教育科研“九.五”课题“高师生心理发展与素质培养研究”。1996年立项,1999年完成。

国家教委“九’五”专项课题“普通中学教学质量专家评价管理系统”。1997年立项,1999年完成。

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教育硕士教指委“九’五”项目“社会人文科学硕士生合理知识结构与课程改革研究”。1998年立项,2000年完成。

国家教委“九’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96年立项,1999年完成。

四川省“八五”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目标体系研究”。1995年立项,1998年完成。

国家教委高师教改项目“师范生心理发展与素质教育研究”。1997年立项,2001年完成。

重庆市“九五”规划项目“重庆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素质教育研究”。1998年立项,2001年完成。

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科研重点课题“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研究”,1998年立项,2002年完成。

教育部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师范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98年立项,2001年完成。

教育部“十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001年立项,2004年完成。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项目“大中小幼心理素质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002年立项,2004年完成。

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学校心理健康教内容体系及系列教材建设研究”2000年立项,2013年结题。

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小学教师焦虑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2007年立项,2009年结题。

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建构研究”2010年立项,2012年结题。

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研究”,2013年立项,2016年结题。

国家2011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开发研究”,2013年立项,2016年结题。


出版发表成果目录(2022-1984

2022年

Wu Lili,Ding Fangyuan,Zhang Ting,He Hua,Wang Juan,Pan Yangu & Zhang Dajun.(2021). Psychological suzhi moderates state anxiety and heart rate responses to acute stress in male adolescents.. Stress and health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ess(3).

Jia Yun Cheng,Ding Fang Yuan,Cheng Gang,Liu Yong,Yu Wei,Zou Yan & Zhang Da Jun.(2021).Infants' neutral facial expressions elicit the strongest initial attentional bias in adults: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Psychophysiology(1).

张大均 & 朱政光.(202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对大学生线上调查数据的分析. 教育研究(07),126-139.

池平清,毛情红,王鑫强,刘明矾 & 张大均.(2022).城镇化进程中离乡农民心理健康特点调查及心理素质、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机制. 心理学探新(01),46-52.

2021年

Nie. Q., Teng, Z., Yang, C., Lu, X., Liu, C., Zhang, D., & Guo, C. (2021).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2), 638-657.(SSCI 1区)

Jia, Y., Ding, F., Cheng, G., Liu, Y., Yu, W., Zou, Y., et al. (2021) Infants' neutral facial expressions elicit the strongest initial attentional bias in adults: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Psychophysiology, e13944.(SSCI 1区)

Jia, Y., Cheng, G., Ding, F., Li, B., & Zhang, D. (2021). Mediation effect of adul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al warmth and the preference for infants. Current Psychology, 40(1), 113-125.(SSCI 1区)

Zhao, Z., Liu, G., Nie, Q., Teng, Z., & Zhang, D. (2021). School climate and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mong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06218.(SSCI 1区)

Hu, T., Hyatt, C. S., Ding, F., Xia, Y., Wu, L., Zhang, D., et al. (2021). The role of five-factor model traits in predicting physical and verbal aggres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 Psychology of Violence.(SSCI 1区)

Liu, G., Pan, Y., Ma, Y., & Zhang, D. (2021).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uzhi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6(3), 378-389.(SSCI 2区)

Jia, Y., Ding, F., Cheng, G., Chen, J., & Zhang, D. (2021). Adults' responses to infant faces: neutral infant facial expressions elicit the strongest baby schema effect.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5), 853-871.(SSCI 3区)

Ding, F., Jia, Y., Cheng, G ., Wu, L., Hu, T., & Zhang, D. (2021). Secure attachment priming amplifies approach motivation for infant faces among childless adul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36379. (SSCI 2区)

Zhu, Z., Tang, W., Liu, G., & Zhang, D. (2021).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uzhi on suicide ideat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mily support and friend suppor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632274. (SSCI 2区)

潘彦谷, 张大均, & 李知洋. (2021). 亲子和同伴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个人中心分析视角. 心理发展与教育, 37(4), 558-567.

罗世兰, 张大均, & 刘云艳. (20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7(1), 26-33.

武丽丽, 程刚, & 张大均. (2021). 重复性急性应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9(8), 1358-1370.

潘彦谷, 张大均, 何龙韬, 刘传星, 李知洋, & 刘广增. (2021). 父母的依恋风格与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9(2), 217-223.

赵占峰, 张大均, & 张丽华. (2021). 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42(1), 83-86.

陈旭, 张大均, 李淑芬, & 李勇. (2021). 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一个多重中介作用模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2), 14-19.

武丽丽, 张大均, 程刚, 胡天强, & Detlef, H. R. (2021).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在中德两国样本中的测量等值性检验.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2), 1-7.

赵占峰, 张大均, 聂倩, & 刘广增. (2021). 初中生心理素质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10), 37-43.

张大均, 李坷蔓, 朱政光, & 武丽丽. (2021).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 29-36.

金琳, 张大均, 朱政光, 刘广增, 陈合武, & 李勇. (2021). 心理素质对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知重评和积极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 22-29.

金琳,张大均 & 刘广增.(2021).父母教养方式与班级氛围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基于多层线性分析. 心理研究(03),273-280.

房立艳, 张大均, 刘广增, 李淑芬, & 陈合武. (2021). 心理素质对中学生拖延的影响:潜在类别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7), 30-35.

苏志强, 王一竹, 马郑豫, & 张大均 (2021). 童年期儿童友谊质量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项2年追踪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9(5), 1000-1004.

刘利敏 & 张大均.(2021).父母教养行为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44-51.

2020年

Ding, F., Cheng, G., Jia, Y., Zhang, W., Lin, N., Zhang, D., & Mo, W. (2020). The role of sex and femininity in preferences for unfamiliar infants among Chinese adults. Plos One, 15(11), e0242203.(SSCI 2区)

Nie, Qian., Teng, Z., Pan, Y., Yang, C., Michael, F., Zhang, D., & Guo, C. (2020).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school climat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suzhi         . School Psychology, 35(4), 267-276.(SSCI 3区)

Nie, Qian Teng, Zhaojun Yang, Chunyan Lu, Xingyue Liu, Chuanxing Zhang, Dajun Guo, Cheng. (2021).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Pta2).

刘广增, 张大均, 朱政光, 李佳佳, & 陈旭. (2020).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6(2), 240-248.

罗世兰, & 张大均. (2020).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结构及问卷编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4), 68-74.

程刚, 林楠, 张文, 龙女, 谢婷, & 张大均. (2020). 家庭客观经济地位与班级同伴地位的关系:父母教育卷入与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2), 15-21.

陈旭, 张大均, & 刘广增. (2020). 小学生心理素质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移情和道德推脱的作用. 教育科学论坛, 31, 78-80.

2019年

Liu, G., Fang, L., Pan, Y., & Zhang, D. (2019). Media multitasking and adolescents' sleep quality: The role of emotional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suzhi.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00, 415-421.(SSCI 1区)

Liu, G., Meng, Y., Pan, Y., Ma, Y., & Zhang, D. (2019). Mediating effect of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0886260519877950.(SSCI 1区)

Liu, G., Zhao, Z., & Zhang, D. (2019). Cross-lagged relations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Current Psychology, 39(5), 1496-1504.(SSCI 1区)

Li, B., Li, X., Xu, M., Diao, L., & Zhang, D. (2019). Electrocortical evidence for the time course processes of attentional bias toward infant faces. Neuroscience Letters, 696, 74-78.(SSCI 3区)

Liu, G., Li, Kai., Pan, Y., & Zhang, D. (2019).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uzhi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personal belief in a just world.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40(2), 168-182.(SSCI 3区)

Jia, Y. , Cheng, G. , Ding, F. , Li, B. , & Zhang, D. . (2019). Mediation effect of adul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al warmth and the preference for infants. Current psychology (New Brunswick, N.J.).

张娟, & 张大均. (2019). 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负性情绪的外显和内隐相关. 心理与行为研究, 17(1), 91-96.

陈万芬, 张大均, 桑标, 刘广增, & 刘俊升. (2019).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简化版)的性别和纵向等值性.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1), 73-77.

张大均, 朱政光 刘广增, & 李阳. (2019). 青少年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素质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5(1), 99-104.

张大均, 朱政光, 刘广增, 何花, &张婷. (2019). 大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的建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5(5), 94-100.

张娟, & 张大均. (2019). 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记忆偏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6), 58-63.

刘广增, 张大均, 莫文静, 李佳佳, & 朱政光. (2019). 青少年心理素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2), 91-96.

张雪琪, 张大均, 林艳华, 聂倩, 王鑫强, 武丽丽, & 陆星月. (2019).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自杀意念: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6), 51-57.

何花, & 张大均. (2019). 心理素质对初一和高一新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孤独感与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2), 46-51.

张婷, & 张大均. (2019). 中学新生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2), 39-45.

2018年

Wu, L., Zhang, D., Cheng, G., &Hu, T. (2018). Bullying and social anxiety in chinese children: moderating roles of trait resilience and psychological suzhi. Child Abuse & Neglect, 76, 204-215.(SSCI 1区)

Li, B., Li, Xu., Pan, Y., Qiu, J., & Zhang, D., (20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nhancing humor and precuneus volume in young healthy individuals with high and low cognitive empathy. Scientific Reports, 8(1), 3467.(SCI 1区)

苏志强, 王钢, 刘传星, & 张大均. (2018). 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并发:一项两年追踪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4(2), 200-209.

程刚, & 张大均. (2018).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新生抑郁情绪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与行为研究, 16(2), 247-252.

王鑫强, 霍俊妤, 张大均, & 刘培杰. (2018).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虐待经历比较及其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 58-64.

苏志强, 张大均, & 刘培杰. (2018). 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心理素质与压力认知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9(1), 145-148.

李佳佳, 张大均, 刘广增, 潘彦谷, & 张雪琪. (2018). 8-12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1), 64-70.

罗世兰, 张大均, 王智, 刘广增, & 陈万芬. (2018). 幼儿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1), 71-76.

莫文静, 张大均, 潘彦谷, & 刘广增. (2018). 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父母情感温暖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1), 57-63.

刘广增, 张大均, 潘彦谷, 金琳, 贺念. (2018). 中学生心理素质对自尊的影响:正念和主观社会地位的连续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1), 50-56.

金琳, 张大均, 潘彦谷, & 聂倩. (2018). 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干预策略及启示. 教育科学论坛, 14, 3-5.

聂倩, 张大均, 罗心瑜, 李秋月, & 滕召军. (2018). 学校氛围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其理论. 教育科学论坛, 14, 11-15.

朱政光,张大均,吴佳禾,刘广增 & 张李斌.(2018).心理素质与学业倦怠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58-64.

2017年

Pan, Y., Hu, X., Zhang, D., Ran, G., Li, B., Liu, C., et al. (2017).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suzhi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83, 218-225.(SSCI 1区)

Pan, Y., Zhang, D., Liu, Y., Ran, G., & Teng, Z. (2017). The effects of attachment style and security priming on the perception of others’ pai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4(2), 184-208.(SSCI 1区)

Liu, G., Zhang, D., Pan, Y., Ma, Y., & Lu, X. (2017).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uzhi on problem behavi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nd self-esteem.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490.(SSCI 2区)

Jia, Y., Cheng, G., Zhang, D., Ta, N., Xia, M., & Ding, F. (2017). Attachment avoidanc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ttentional preference for infant faces: 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 data.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SSCI 2区)

Chen, W., Zhang, D., Pan, Y., Hu, T., Liu, G., & Luo, S. (2017).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8, 98-102.(SSCI 2区)

Liu, G., Zhang, D., Pan, Y., Hu, T., He, N., Chen, W., & Wang, Z. (2017).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s mediators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social anxiety in Chines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8, 40-44.(SSCI 2区)

苏志强, 邵景进, 张大均, & 蒲坚. (2017). 童年中晚期友谊质量与抑郁的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4), 449-456.

魏淑华, 宋广文, & 张大均. (2017). 不同职业认同水平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社会认知加工特征.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1), 45-55.

王钢, 苏志强, & 张大均. (2017). 幼儿教师胜任力和职业压力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5),622-630.

张大均, 苏志强, & 王鑫强. (2017). 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心理与行为研究(1), 3-11.

王钢, 黄旭, & 张大均. (2017).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资本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应对方式和文化的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36(1), 83-91.

武丽丽, 张大均, & 程刚. (2017).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的构建. 心理与行为研究(1), 26-33.

武丽丽, 张大均, 程刚, & 胡天强. (2017).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心理素质的关系:一项观察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1), 12-19.

房立艳, 张大均, 武丽丽, & 胡天强. (2017). 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类别特征:基于个体中心的潜在类别分析. 心理与行为研究, 15(1), 20-25.

梁英豪, 张大均, & 梁迎丽. (2017). 3~6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心理学探新, 37(4), 345-351.

罗世兰, 潘彦谷, 张大均, 陈万芬, & 刘广增. (2017). 心理素质对高中艺体生应对方式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学探新, 37(4), 358-363.

陈万芬, 张大均, 潘彦谷, 罗世兰, & 刘广增. (2017). 青少年父母依恋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探新, 37(4), 352-357.

王钢, & 张大均. (2017). 幼儿教师心理资本、职业压力与工作绩效: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探新, 37(3), 269-274.

王鑫强, 张大均, & 苏志强. (2017). 简明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 心理学探新, 37(1), 84-90.

刘广增, 潘彦谷, 李卫卫, 孟亚运, & 张大均. (2017). 自尊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1), 151-154.

赵占锋, 张大均, 刘广增, 李冰冰, & 潘彦谷. (2017). 小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学校归属感: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6), 1143-1146.

张大均, & 刘衍玲. (2017). 师德建设的关键:促进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教师发展研究, 1(1), 50-55.

罗世兰, 王智, 张大均, 陈万芬, & 刘广增. (2017).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问题行为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 4, 56-63.

张大均, 陆星月, 程刚, & 潘彦谷. (2017).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3(6), 91-97.

王健, & 张大均. (2017).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3(4), 102-111.

潘彦谷, 张大均, & 武丽丽. (2017). 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修订及验证——基于双因子模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3(2), 127-133.

胡天强, 张大均, & 程刚. (2017). 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3(2), 120-126.

武丽丽, 张大均, 张雪琪, & 程刚. (2017).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3(6), 98-105.

陈万芬, 潘彦谷, 张大均, 刘广增, & 罗世兰. (2017). 中学生心理素质与抑郁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8), 140-145.

聂梅, 张大均, & 潘彦谷. (2017). 中学生正念与问题行为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教育科学论坛, 10, 78-80.

覃丽, & 张大均. (2017). 启动效应对特质焦虑个体内部注意转换偏向影响的研究.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19(3), 87-94.

《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专著,董泽松、张大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

2016年

Pan, Y., Zhang, D., Liu, Y., Ran, G., & Wang, Z. (2016). Attachment and internalizing symptoms: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among Chinese young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1, 360-365.(SSCI 2区)

Hu, T., Zhang, D., & Ran, G. (2016). Self-serving attributional bia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1, 80-83.(SSCI 2区)

Ding, F., Zhang, D., & Cheng, G. (2016). The Effect of Secure Attachment State and Infant Facial Expressions on Childless Adults’ Parental Motiv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1237.(SSCI 2区)

Pan, Y., Zhang, D., Liu, Y., Ran, G., & Teng, Z. (2016). Different Effects of Paternal and Maternal Attachment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5(10), 2998-3008.(SSCI 3区)

Gong, L., Li, W., Zhang, D., & Rost, D. H. (2016). Effec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anxiety during job interviews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xiety, Stress, & Coping, 29(3), 305-317.(SSCI 3区)

陈万芬, 张大均, 潘彦谷, 程刚, & 刘广增. (2016). 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39(6), 1282-1289.

王鑫强, 谢倩, 张大均, & 刘明矾. (2016).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研究. 心理科学, 39(6), 1296-1301.

刘广增, 张大均, 潘彦谷, 陈万芬, & 马原啸. (2016). 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同伴关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39(6), 1290-1295.

程刚, 张大均, 肖友琴, 关雨生, & 陈艳红. (2016). 大学新生主观社会地位与抑郁的变化轨迹:一项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6), 753-760.

杨春潇, 张大均, 梁英豪, & 胡天强. (2016).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关系的meta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0(12), 939-945.

郝萍, 张大均, 苏志强, & 胡天强. (2016). 中国四~六年级小学生1995-2011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7(4), 597-601.

刘广增, 胡天强, & 张大均. (2016). 中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与自尊、人际信任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2), 349-351.

潘彦谷, 张大均, 陈万芬, & 刘广增. (2016). 社会与情绪健康量表在中国中学生中的验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4), 680-683.

邵景进, 李丹, 郭芳, 武盼盼, & 张大均. (2016). 父母教育卷入与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 情绪适应: 自主感和能力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 48-55.

王鑫强, 王洁, & 张大均. (2016).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启示. 教育评论, 3, 105-108.

张娟, 李冰冰, & 张大均. (2016). 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知觉偏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5), 114-118.

潘彦谷, 张大均, 刘广增, & 陈万芬. (2016).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来自心理学的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5), 108-113.

王鑫强, 游雅媛, & 张大均. (2016).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10), 161-167.

张大均. (2016). 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科学论坛, 2, 1.

罗世兰, 张大均, & 潘彦谷. (2016). 初中生心理素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教育科学论坛, 2, 9-14.

杨艺馨, & 张大均. (2016). 大学生诚信心理结构初探.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3), 103-108.

2015年

Wu, L., Zhang, D., Cheng, G., Hu, T., & Rost, D. H. (2015).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psychological Suzhi as mediators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roblem behaviours in Chinese children.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59, 132-138.(SSCI 1区)

Hu, T., Zhang, D., & Wang, J. (2015). A meta-analysis of the trait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6, 18-27.(SSCI 2区)

Cheng, G., Zhang, D., Sun, Y., Jia, Y., & Ta, N. (2015). Childless adults with higher secure attachment state have stronger parenting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7, 39-44.(SSCI 2区)

Wang, J. L., Zhang, D. J., & Zimmerman, M. A. (2015). Resilience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7(2), 354-75.(SSCI 3区)

Cheng, G., Zhang, D., & Ding, F. (2015). Self-esteem and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as mediators between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ocial anxiety in Chinese emerging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61(6), 569-576.(SSCI 3区)

Wu, L., Zhang, D., Su, Z., & Hu, T. (2015). Peer victimizat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links to emotional maladjustment. Clinical Pediatrics, 54(10), 941-955.(SCI 4区)

Hu, T., Zhang, D., & Yang, Z. (2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al style for negative outcomes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4(4), 304-321.(SSCI 4区)

Peng, X., Zhang, M., Zhang, D., Xie, D., & Guan, Y. (2015). From anger to attribution: Could attention be a bridg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3(3), 505-518.(SSCI 4区)

Liu, Y., & Zhang, D. (2014).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 on Emotional Labor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 3(1), 46-55.

Zhang, K., & Zhang, D. (2015). Attentional Bias on Different Emotional Valence Inform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Implicit Aggression. Canadian Social Science, 11(8), 73-79.

Zhang, K., Zhang, D., & Jiang, Q. (2015). Evaluative Implicit Agg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Effects of Classroo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anadian Social Science, 11(3), 172.

Dong, Z., & Zhang, D. (2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s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uzhi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parenting style. 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3(12), 93-99.

张大均, 苏志强, & 王鑫强. (2015). 中德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比较研究——基于2000-2010年发表论文的分析. 教育研究, 36(4), 115-123.

彭小凡, & 张大均. (2015). 非故意损害下的过度补偿效应. 心理科学, 38(3), 651-657.

张娟, 程刚, 王智, & 张大均. (2015). 大学生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6), 668-675.

齐晓栋, & 张大均. (2015). 抵制说服:自我损耗对大学生态度改变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5), 539-546.

苏志强, 张大均, & 邵景进. (2015). 社会经济地位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 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2), 212-219.

王钢, 黄旭, 鲁雪, & 张大均. (2015). 幼儿教师职业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职业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6), 753-760.

龚德英, 李晓翌, & 张大均. (2015).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英语词汇记忆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35(1), 30-34.

程刚, 张大均, 关雨生, & 陈艳红. (2015). 婴儿面孔表情标准化图片系统的初步建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9(6), 406-412.

苏志强, & 张大均. (2015). 8~12岁儿童心理素质与抑郁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2, 72-77.

邵景进, 张莉, 张庆华, 范李姣, & 张大均. (2015). 留守儿童公正感与心理适应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7, 60-65.

张娟, 梁英豪, 苏志强, 程刚, & 张大均. (2015). 中学生心理素质与正性情绪的关系: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9, 71-76.

龚玲, & 张大均. (2015). 自我复杂性的压力缓冲效应:基于日常烦心事和重大生活事件的探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5), 767-772.

王立新, & 张大均. (2015). 3~4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毛笔书法成绩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3(8), 1225-1229.

张大均, & 苏志强. (2015).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1(3), 89-95.

董泽松, & 张大均. (2015). 中学生心理素质、情绪调节策略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1(6), 99-103.

龚玲, & 张大均. (2015). 压力, 自我复杂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六个月的追踪.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1(3), 101-108.

胡天强, & 张大均. (2015). 中学生心理素质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服务归因偏向的中介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1(6), 104-109.

程刚, 陈艳红, 关雨生, & 张大均. (2015). 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的指标构成及特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6), 156-162.

齐晓栋, 王佳宁, & 张大均. (2015). 命题加工对态度的影响:基于APE模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12), 134-139.

王健, 吴海艳, 李茜茜, & 张大均. (2015). 基于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的抑郁个案分析. 重庆医学, 44(25), 3577-3579.

张佳佳, & 张大均. (2015). 初中生想象性角色扮演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现代中小学教育, (4), 107-111.

关雨生, 程刚, 龚玲, 陈艳红, & 张大均. (2015). 高学历青年员工主观社会地位的指标构成及特点——以重庆地区为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8), 105-111.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专著,王鑫强、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5年。

《中小学教师的情绪工作研究》(专著,刘衍玲、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5年。

《青少年学业自我概念的理论与实践》(专著,郭成、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5年。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教材,张大均主编、郭成、余林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2014年

Li, D., Zhang, D. J., Shao, J. J., Qi, X. D., & Tian, L. (2014). A meta-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58(1), 1-9.(SCI 3区)

Hu, T., Zhang, D., Wang, J., Mistry, R., Ran, G., & Wang, X. (2014).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 meta-analysis review.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4(2), 341-362.(SSCI 3区)

陈艳红, 程刚, 关雨生, & 张大均. (2014). 大学生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6), 594-600.

王钢, 张大均, & 刘先强. (2014).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心理资本和职业认同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4), 442-448.

张大均. (2014).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学研究刍议.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79-85.

齐晓栋, & 张大均. (2014). 中国文化背景下特质自我控制与心理-行为关系的元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0(6), 92-97.

龚玲, 张大均, & 王金良. (2014).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0(3), 86-92.

王钢, & 张大均. (2014).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对职业认同的影响:应对方式和心理资本的作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10), 157-163.

齐晓栋, 张大均, & 邵景进. (2014). 利用计算机辅助改善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实验研究.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3, 46-50.

刘桂芹, & 张大均. (2014). 暴力视频游戏对游戏者攻击性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1), 28-30.

赵斌, & 张大均. (2014). 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现代中小学教育, 30(4), 108-111.

龚德英, 黄曦, & 张大均. (2014). 农村小学生英语课堂焦虑及其与英语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现代中小学教育, 30(8), 67-71.

张佳佳, & 张大均. (2014). 想象性角色扮演团体训练对初中生创造性想象发展的干预过程与效果.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王鑫强, 张大均, & 罗俊. (2014). 心理素质与心理韧性的联系与区别:基于理论与实证的分析. 心理健康学术年会.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保障体系:基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的研究》(专著,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4年。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专著,张大均、余林、王金良),科学出版社,2014年。

《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专著,陈良、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4年。

《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专著,刘云艳、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4年。

《情绪应对策略:基于大学生的实证研究》(专著,王滔、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4年。

《小学生作文困难诊断及构思策略的教学干预》(专著,田澜、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4年。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年级下册,张大均、刘衍玲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二年级下册,张大均、刘衍玲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三年级下册,张大均、刘衍玲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013年

Shao, J., Li, D., Zhang, D., Zhang, L., Zhang, Q., & Qi, X. (2013). Birth cohort changes in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of Chinese older adults: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8(11), 1101.(SSCI 1区)

Wang, J. L., Zhang, D. J., & Jackson, L. A. (2013). Influence of self‐esteem, locus of control,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n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a sample of Chinese teacher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3(7), 1428-1435.(SSCI 3区)

Zhang, Q., Tian, J. J., Yang, L., & Zhang, D. J. (2013). Does aggressive trait induce implicit agg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priming effect of violent stimuli and aggressive wor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 5(3).

Zhang, Q., Zhong, J. X., & Zhang, D. J. (2013). Does violent movie exposure affect aggressive cognition of Chinese adolescents? Evidences from a modified STROOP tas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 5(2), 11.

Zhang, Q., Zhang, D., & Wang, L. (2013). Is aggressive trait responsible for violence? Priming effects of aggressive words and violent movies. Psychology, 4(2), 96.

吴红, & 张大均. (2013). 任务类线索对学习难易度判断及其准确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36(3), 566-570.

彭小凡, 谢德光, & 张大均. (2013). 愤怒的聚光灯效应对个体新闻阅读的归因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6), 578-587.

罗亚莉, & 张大均. (2013). 高特质愤怒者对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潜在机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2), 180-184.

寇冬泉, & 张大均. (2013).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职业事件编码和再认特点. 心理学探新, 33(1), 67-73.

苏志强, 张大均, & 王鑫强. (2013).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 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3, 73-78.

王滔, 张大均, & 陈建文. (2013). 大学生情绪应对策略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7(3), 224-231.

董泽松, & 张大均. (2013).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4(7), 827-829.

欧阳益, 张大均, & 吴明霞. (2013). 大学生网络使用自我控制量表的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7(1), 54-58.

董泽松, & 张大均. (2013).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1(9), 920-922.

董泽松, & 张大均. (2013). 536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8(22), 3625-3628.

张大均, 李晓辉, & 龚玲. (2013). 关于心理素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思考(一)——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探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9(2), 71-76.

杨国愉, 张大均, 王立菲, 贺英, 赵梦雪, & 赵芸萱. (2013). 中国青年军人特质焦虑的发展特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5(20), 2143-2146.

覃丽, 王鑫强, & 张大均. (2013).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10), 165-170.

郑茂平, & 张大均. (2013). 音乐审美偏离的心理机制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9(5), 77-85.

刘桂芹, 张大均, 刘衍玲, & 阿拉坦·巴根. (2013). 观看暴力电影片段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1(4), 47-51.

魏淑华, 宋广文, & 张大均. (2013).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 教师教育研究, 25(1), 55-60.

张佳佳, & 张大均. (2013). 初中生创造性想象发展的特点研究. 现代中小学教育, 4, 68-72.

董泽松, & 张大均. (2013).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调查. 现代中小学教育, 10, 79-82.

扶长青, 张大均, & 刘衍玲. (2013). 金钱态度研究回顾与展望. 河西学院学报, 29(3), 96-102.

董泽松, 张大均, & 张继煌. (2013). 在押人员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10(1), 30-33.

董泽松, 张大均, 张继煌, & 张丽华. (2013). 未成年在押人员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 43-47.

张大均, & 胡晓. (2013). 怎样才能得到音乐教育的金钥匙. 中国教育报, 2013.12.16.

《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专著,曾晓强、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3年。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研究》(专著,吴明霞、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3年。

《青少年考试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专著,江琦、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3年。

《高特质愤怒大学生注意偏向研究》(专著,罗亚莉、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3年。

《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专著,龚徳英、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3年。

《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研究》(专著,胥兴春、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3年。

《中文阅读障碍学龄儿童的认知效率研究》(专著,周巧、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3年。

《认知技能获得研究》(专著,王映学、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3年。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年级上册,张大均、刘衍玲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二年级上册,张大均、刘衍玲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三年级上册,张大均、刘衍玲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2012年

Wang, J., Jackson, L. A., Zhang, D., & Su, Z. (2012).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self-esteem, narcissism, and sensation-seeking to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use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6), 2313-2319.(SSCI 1区)

Wang, L., & Zhang, D. (2012). Characteristics of anxiety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 Content-based approach to state anxiety. Health, 4 (1), 26-31.(SSCI 3区)

Wang, J., Zhang, D., & Jackson, L. (2012).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and social anxiet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online communication, self-disclosure and quality of friend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 714.(SSCI 3区)

Zhang, D. (2012). High trait anger individuals' inhibition of distraction in negative priming tas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 374.(SSCI 3区)

Zhang, D., Gong, L., & Wang, J. (2012). The revision of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questionnai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 19.(SSCI 3区)

Zhang, D., & Wang, J. (2012). The influence of self-esteem,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organisational climate on teachers'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with a sample of Chines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7, 320.(SSCI 3区)

Zhang, D., Wang, J., Li, X., & Feng. X. (201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China. Zeitschrift für Pädagogische Psychologie, 26(1), 57-67.

Wang, L., & Zhang, D. (2012). Impact of Gender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on the Level of State Anxiety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 2012, 2(1), 102-107.

Wang, X., & Zhang, D. (2012). Supervised Movies Appreciation on improv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life meaning sense: the Effect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 (CPSH2011). California: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教育现实情境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德国近十年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走向》(论文,冯小俐、张大均、Detlef. H. Rost),心理科学,2012年2期。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论文,张大均),心理科学,2012年第3期。

《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趋势及心理韧性的影响:2年追踪研究》(论文,王鑫强、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第1期。

《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论文,齐晓栋、张大均、邵景进、王佳宁、龚玲),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第4期。

《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生命意义的关系》(论文,王鑫强、张大均、薛中华、齐晓栋),心理学探新,2012年3期。

《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赵斌、李燕、张大均),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1期。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和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论文,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第5期。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修订及在大学生应用的信效度研究》(论文,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第6期。

《电视暴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论文,刘桂芹、张大均),教育探索,2012年第12期。

《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启示》(论文,王鑫强、张大均),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4期。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发展特点研究》(论文,寇冬泉、张大均),教育导刊,2012年第10期。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论文,张大均、王鑫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3期。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论文,龚玲、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第3期。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论文,王鑫强、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研究》(论文,王智、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教师职业价值观与其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分析》(论文,胥兴春、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第4期。

《戏剧治疗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李晓辉、张大均),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年第6期。

《观看武器图片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影响》(论文,刘桂芹、张大均、刘衍玲),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酒精认知损害研究述评》(论文,李杰、张大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3期。

《金钱态度结构与测量研究述评》(论文,扶长青、张大均、刘衍玲),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培养健全心理素质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张大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8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三年级上、下册,张大均、郭成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四年级上、下册,张大均、郭成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五年级上、下册,张大均、郭成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六年级上、下册,张大均、郭成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初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一年级上、下册,张大均、陈旭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初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二年级上、下册,张大均、陈旭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初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三年级上、下册,张大均、陈旭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高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一年级上、下册,张大均、冯正直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高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二年级上、下册,张大均、冯正直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高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三年级上、下册,张大均、冯正直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专著,王智、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2年。

《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研究》(专著,王金良、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2年。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研究》(专著,寇冬泉、张大均),科学出版社,2012年。

2011年

Wang, J., Jackson, L. A., & Zhang, D. (2011). The mediator role of self-disclosure and moderator roles of gender and social anxie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dolescents'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real-world social relationship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6), 2161-2168. (SSCI 1区)

Wang, J., Wang, H., & Zhang, D. (2011). Impact of group music therapy on the depression mood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3(3), 151-155. (SSCI 3区)

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Da-Jun Zhang, Jin-Liang Wang, Lin Yu.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2011.

《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倾向的实验研究》(论文,罗亚莉、张大均),心理科学,2011第2期。

《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论文,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心理科学进展,2011第2期。

《心理授权研究进展》(论文,王金良、张大均),心理科学,2011年第3期。

《教师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胥兴春、张大均),心理科学,2011第4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论文,王智、张大均),心理科学,2011第2期。

《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论文,王鑫强、张大均、曾丽红),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的测量》(论文,王金良、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第1期。

《构思策略教学改善小学写困生故事文质量的实验研究》(论文,田澜、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第3期。

《吸烟者对香烟相关线索注意偏向的研究述评》(论文,王钢、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第5期。

《中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论文,王钢、张大均、吴明霞),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第4期。

《焦虑调节:接受策略与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策略之比较》(论文,李雯、张大均、雷昌雄),心理学探新,2011年第4期。

《特质愤怒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人群应用的信度和效度》(论文,罗亚莉、张大均、刘云波、刘衍玲),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第9期。

《小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论文,何华敏、陈良、吴立奇、张大均),中国学校卫生,2011第4期。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论文,王鑫强、张大均),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10期。

《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流行率调查与分析》(论文,王力娟、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3期。

《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的研究》(论文,赵丽霞、张大均、郭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第1期。

《大学生恋爱动机问卷的初步编制》(论文,杨良群、张大均、刘衍玲),社会心理科学,2011第3期。

《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的编制》(论文,郭成、赵小云、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编辑心理素质的内隐观研究》(论文,米加德、张大均),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9期。

《教师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胥兴春、张大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3期。

《有指导电影赏析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其个体差异》(论文,王鑫强、张大均),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美国科研出版社会议论文集,2011年。

2010年

Wang, J., Zhang, D., & Shao, J. (2010). Group train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Health, 2, 551-556.(SSCI 3区)

Wang, X., Zhang, D., Wang, J., Xu, H., & Xiao, Min. (2010). Effects of supervised movie appreci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meaning sense. Health, 2, 804-810.(SSCI 3区)

Wang, J., & Zhang, D. (2009). A measur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for teachers in R. P. China.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2009, 3, 45-51.

Zhang, D. (2010).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its structur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 70, 239-250.

Zeng, X., & Zhang, D. (2010). Effects of parental attachment on college adjustment. Advanc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 70, 127-136.

Wang, J., & Zhang, D. (2010). A measur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for teachers in Chinese educational context.Advanc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 70, 187-207.

Wang, Z., & Zhang, D. (2010). Measurement of competencies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s. Advanc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 70, 207-224.

Gong, D., Zhang, D., & Fan, C. (2010). Influence of working memory on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Advances in Psychology Research, 70, 251-262.

《中国近20年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论文,王智、李西营、张大均),心理科学,2010第2期。

《思维风格与英语词汇语义表征类型的关系》(论文,赵俊华、张大均),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

《评价恐惧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论文,刘洋、张大均),心理科学进展,2010第1期。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的初步研制》(论文,王钢、张大均、江琦),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第6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善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状况的实验研究》(论文,邵景进、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第4期。

《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曾晓强、张大均),心理学探新,2010第4期。

《大学生主观就业障碍的调查》(论文,吴雪梅、张大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9期。

《中度抑郁症状大学生音乐审美欣赏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周巧、郭成、张大均),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第6期。

《父母依恋对大学生身心适应的影响机制》(论文,曾晓强、张大均),中国特殊教育,2010第7期。

《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论文,刘桂芹、刘衍玲、张大均),教育探索,2010年第5期。

《暴力视频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干预措施》(论文,刘桂芹、刘衍玲、张大均),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及教学设计保障》(论文,田澜、张大均),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第3期。

《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内涵与实施》(论文,田澜、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2010第9期。

《媒体暴力和攻击行为》(论文,刘桂芹、张大均、刘衍玲),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第4期。

《暴力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干预措施》(论文,刘桂芹、张大均),教育科学研究,2010第7期。

《关于非人灵长类的公正行为的研究》(论文,朱毅、张大均),人类学学报,2010第3期。

《论提高大学生人际心理素质的教育策略》(论文,石秀英、张大均),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第19期。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特征分析及建议》(论文,吴明霞、张大均、余林、郭成、陈旭),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师范生职业认同量表的初步编制》(论文,王鑫强、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5期。

《国际情绪图片系统在中国青年军人群体的初步应用》(论文,杨国愉、张大均、张均、冯正直、刘云波、王立菲),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第18期。

《师范大学生合作学习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胡朝兵、张大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的他评研究——兼谈知荣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王鑫强、龚玲、张大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策略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50年实证研究进展》(论文,田澜、张大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第2期。

《亲社会视频游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于一般学习模型的研讨》(论文,刘桂芹、张大均、刘衍玲),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学业延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论文,左艳梅、张大均),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第3期。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发展特点研究》(论文,赵兴奎、张大均、刘宗发),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中学生考试心理与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论文,江琦、张大均),载《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

《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专著,张大均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该著作在2013年3月被评为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心理学》(教材,张大均、郭成主编),教育学硕士入学考试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专著,张大均、吕达总主编,伍新春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张大均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

2009年

《儿童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论文,扶长青、张大均、刘衍玲),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3期。

《初中生记笔记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论文,田澜、张大均),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2009年第10期。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测量》(论文,吴明霞、张大均、陈旭),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第1期。

《大学生自我复杂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论文,欧阳益、吴明霞、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第2期。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论文,汤芙蓉、张大均、刘衍玲),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第3期。

《父母依恋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论文,曾晓强、张大均),心理学探新,2009年第1期。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论文,张珂、张大均),心理学探新,2009年第4期。

《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趋向》(论文,陈良、张大均),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小学教师成功恐惧与工作家庭冲突关系研究》(论文,迟新丽、易雯静、吴明霞、张大均),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8期。

《浅谈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及干预措施》(论文,刘桂芹、刘衍玲、张大均,中国德育,2009年第12期。

《专业限选和自由选择专业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对比研究》(论文,李西营、张大均),心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论文,寇冬泉、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策略》(论文,张骞、张大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年第2期。

《大学生群体责任心问卷的编制及调查》(论文,赵兴奎、张大均),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年第5期。

《大学生物质责任心问卷的编制及调查》(论文,赵兴奎、张大均、刘宗发),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年第4期。

《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的初步构建》(论文,赵兴奎、张大均、刘宗发),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论文,赵欣、李娜、张大均),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研究进展的分析》(论文,迟新丽、张大均、吴明霞),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研究述评》(论文,刘琍娜、张大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8期。

《网络交往动机研究初探》(论文,迟新丽、张大均、吴明霞),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技巧》(专著,张大均、刘衍玲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毒素质调查研究》(专著,张大均、陈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08年

《抑郁症状中学生自我相关生活事件的回忆、再认和启动效应特点》(论文,冯正直、张大均、杨国愉),心理学报,2008年第2期。

《思维风格影响英语词汇心理表征的途经和范围》(论文,赵俊华、张大均),心理科学,2008年第5期。

《网终成隐者的启动效应实验研究》(论文,王智、江琦、张大均),心理科学,2008年第2期。

《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的方法论反思》(论文,曾晓强、张大均),心理科学,2008年第4期。

《元认知监控活动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论文,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心理科学,2008年第4期。

《网络成瘾者的编码和再认实验研究》(论文,王智、江琦、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1期。

《概述和音乐对识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论文,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1期。

《高中生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汤万杰、王钢、张大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2期。

《外企员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龚德英、张大均、王金良),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2期。

《考试心理素质在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绩效间的中介效应分析》(论文,江琦、张大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3期。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分析》(论文,王金良、张大均、王云霞),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3期。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论文,扶长青、张大均),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9期。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与学业自我的关系》(论文,王钢、张大均、梁丽),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11期。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论文,张大均),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1期。

《国内外品德测评方法述评与展望》(论文,胡朝兵、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3期。

《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有效性研究》(论文,王金良、张大均、吴明霞),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论文,寇冬泉、张大均),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

《受助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论文,罗亚莉、张大均、刘衍玲),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论文,王滔、张大均、陈建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论文,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组织学习机制:基于知识流模型的分析》(论文,易凌峰、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探析》(论文,李娜、张大均),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第20期。

《国外创伤应激障碍干预模式及启示》(论文,扶长青、张大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9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论文,石秀英、张大均、郭改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8期。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模型的建构》(论文,寇冬泉、张大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教学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及其走向》(论文,梁丽、郭成、张大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我国中学师生关系研究述评》(论文,阴山燕、张大均、余林),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简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论文,丁志强、张大均),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中学教师工作绩效、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论文,胡姗姗、吴明霞、张大均、李娜、欧阳益、朱毅),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2007年

《学习动机研究的特点、问题及走向》(论文,范春林、张大均),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学生思维风格结构及其测量》(论文,赵俊华、张大均),心理科学,2007年第1期。

《家校合作研究述评》(论文,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关于青年军人生活目标价值观的访谈研究》(论文,刘胜江、张大均),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取向》(论文,王映学、寇冬泉、张大均),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音乐知觉期待的特征研究》(论文,郑茂平、张大均),心理科学,2007年第4期。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论文,王翠萍、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3期。

《人参皂甙对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和活动性的影响》(论文,杨国愉、皇甫恩、张大均、冯正直、苗丹民、王家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期。

《116名精神分裂症配偶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论文,冯慧、张大均、冯正直、王青、徐珺洋、李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6期。

《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论文,王滔、张大均、陈建文),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论文,张大均、王金良、郭成),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杨国愉、龚德英、张大均、郭成),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论文,王力娟、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2期。

《国外网络学习动机研究的趋势》(论文,魏淑华、张大均),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论文,张骞、张大均),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9期。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陈良、张大均),教育探索,2007年第5期。

《从西方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论文,张雯、张大均),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2期。

《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为策》(论文,张娟、张大均、王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3期。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演变及其特征》(论文,陈劲、张大均),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模式探讨》(论文,冯慧、卢山、张大均、冯正直、王青、徐珺洋、李丽),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5期。

《326例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冯慧、张大均、冯正直、王青、徐珺洋、李丽),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7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论文,陈良、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港台学校社会工作体系及其对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启示》(论文,唐孝奎、王智、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论文,张大均、张骞),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军人常模的建立》(论文,杨国愉、张大均、冯正直、夏本立、李国亮、钟铁军),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论文,赵兴奎、张大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心理三维:涵义、结构及构建意义》(论文,赵兴奎、张大均、刘宗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职业决策能力发展的案例分析》(论文,郑海燕、张大均),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责任和责任心的涵义与结构》(论文,赵兴奎、张大均),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第1期。

《数学教学中渗透培养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策略》(论文,徐燕刚、张大均),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2期。

《论认知技能获得的阶段及其教学意义》(论文,王映学、张大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依恋与青少年学业的关系及对素质教育的启示》(论文,张馨、张大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问题及对策》(论文,曾天德、江琦、张大均),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006年

Tang, D., Zhang, D., Tang, D., et al. (2006). One-Step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fo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in human via back-filling immobiliz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on DNA-modified gold electrodes. Electroanalysis, 18(22), 2194-2201.(SCI 2区)

Tang, D., Zhang, D., Tang, D., et al. (2006). Amplification of the antigen-antibody interaction from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immunosensors via back-filling immobilization of nanogold on biorecognition surface.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316(1), 144-152.(SCI 3区)

Tang, D., Zhang, D., Tang, D., et al. (2006). Fabrication of magnetic core-shell CoFe2O4/Al2O3 nanoparticles as immobilized metal chelate affinity support for protein adsorption. Chemistry Letters, 35(11), 1238-1239. (SCI 4区)

Zhang, D., & Xu, X. (2006). Psychology studies' drive to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last 20 years in China.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1(4), 630-641.(ESCI 3区)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论文,江琦、张大均),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

《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论文,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

《词汇的语义表征及其启动效应研究现状与问题》(论文,赵俊华、张大均),心理科学,2006年第3期。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论文,张大均、江琦),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第2期。

《抑郁中学生自我相关生活事件的编码特点研究》(论文,冯正直、张大均、杨国愉),心理学探新,2006年第2期。

《3~5年级小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发展特点研究》(论文,王钢、张大均、刘衍玲),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期。

《重庆市高中生心理控制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王钢、刘衍玲、张大均),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12期。

《焦虑敏感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论文,李茜茜、郭兰婷、冯正直、张大均、吴明霞、舒建民),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10期。

《论教学目标设计应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王映学、张大均),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3期。

《民族心理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论文,刘冬威、郭成、张大均),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1期。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论文,尚金梅、张大均、马小又),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论文,寇冬泉、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4期。

《教学策略的机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探析》(论文,胥兴春、张大均),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

《小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论文,刘衍玲、张大均、郭成),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9期。

《操作、结构和机制——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律初探》(论文,张馨、张大均),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烧伤患者早期康复的促进研究》(论文,何梅、杨宗城、冯正直、张大均、陈军),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年第9期。

《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自尊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分析》(论文,何梅、冯正直、张大均、杨宗城),中华烧伤杂志,2006年第4期。

《提高烧伤患者自尊水平的心理干预》(论文,何梅、杨宗城、冯正直、张大均、陈军),中国康复,2006年第4期。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及其互补》(论文,郑茂平、张大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大学生道德教育系统论》(论文,刘胜江、张大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论文,赵兴奎、张大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试论网络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论文,吴岚、张大均、余林),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论文,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加强学校挫折教育 健全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张骞、张大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中学生考试心理和行为问题症状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论文,江琦、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6期。

《试论我国当前挫折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张骞、张大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第2期。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新取向》(论文,胡韬、张大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社会责任心研究述评》(论文,赵兴奎、张大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5期。

《论心理素质教育的“两高一深”策略》(论文,田澜、张大均),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责任和责任心的涵义与结构》(论文,赵兴奎、张大均),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06年第1期。

《教学心理学纲要》(专著,张大均、郭成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05年

《两种世界观影响下的生涯咨询评估》(论文,吴明霞、张大均、汤万文),心理科学,2005年第3期。

《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及其发展》(论文,江琦、张大均),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其发展的研究》(论文,江琦、张大均),心理科学,2005年第1期。

《近20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作用》(论文,张大均、胥兴春),心理科学,2005年第6期。

《5岁儿童探究行为与教师态度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刘云艳、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3期。

《农村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年级差异》(论文,宋丽娟、张大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第2期。

《让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论文,张大均、陈劲),党课参考,2005年第2期。

《关注个体差异 发展优势智能——多元智力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启示》(论文,尹小琳、张大均、陈旭),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5期。

《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王健、张大均),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4期。

《浅论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论文,程燕、张大均),浙江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大学网络教学师生互动的调查分析》(论文,葛缨、张大均),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年第1期。

《幼儿探究行为与教师态度之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刘云艳、张大均),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Z1期。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冯正直、张大均),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第2期。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现状与思考》(论文,冯正直、杨国愉、张大均),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第5期。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冯正直、张大均、汪凤),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4期。

《中学生抑郁症状发展的性别、年龄、年级差异》(论文,冯正直、张大均),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第36期。

《阅读疗法:概念、机理及运用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论文,刘胜江、张大均),医学与哲学,2005年第3期。

《从新的视角研究学习能力的力作——《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评介》(论文,张大均、胥兴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我国策略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建构》(论文,赵俊华、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抑郁症状中学生的自动思维与血清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论文,冯正直、张大均、杨国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衔接的心理学依据》(论文,张大均、邵景进、齐晓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走向》(论文,腰秀平、张大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部机制探寻》(论文,曾天德、张大均),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教育心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教学心理学新视点》(专著,张大均、王映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专著,张大均、江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专著,张大均、吕达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004年

A confirmatory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amination mental problem, Qi Jiang, Dajun Zhang, China, (oral)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ressors in school work, coping strategie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Xu Chen, Da-jun Zhang, China, (post)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A study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amination mental problem and its development, Qi Jiang, Dajun Zhang, Scienc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post)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A study on the mental quality struc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Tao Wang, Da jun Zhang, Jian wen Chen, China, (post)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infant curiosity, Yunyan Liu, Zhang Dajun, China, (oral)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Zhengzhi Feng, Dajun Zhang,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post)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post)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upils’ mental quality, Lan Tian1, Dajun Zhang2, 1Hubei Normal University, China;2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post)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ingxia Wu, Dajun Zhang, China, (oral)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Investig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 students for college teaching in network, Ying Ge, Dajun Zhang, China, (oral)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Teacher and student’s attribu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s success and failur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nteraction, Dajun Zhang, Chen Jin, China, (oral)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The analysis of the deep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national culture for adolescents, Zhao Junhua, Zhang Dajun,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post)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The diagnosi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its epidemiological study, Lin Yu, Zhang Dajun, Ou Juhu, China,(oral)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post)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The exploration to construct content system of Chines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uiping Wang1, Dajun Zhang2, Jingjin Shao2, 1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China; 2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ina(post)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hool’s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Dajun Zhang, China, (post)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元认知训练对不同认知方式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影响》(论文,郭成、张大均),心理科学,2004年第2期。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论文,田澜、张大均、陈旭),心理科学,2004年第6期。

《幼儿好奇心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论文,刘云艳、张大均),心理科学,2004年第1期。

《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冯正直、张大均、范华泉),心理科学,2004年第4期。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论文,张大均、刘衍玲、郭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第1期。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论文,张大均、冯正直),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第4期。

《重庆某小学409名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论文,田澜、张大均),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第1期。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条件与策略》(论文,郭成、徐燕刚、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

《论教师的权威、威信与教育影响力》(论文,胡朝兵、张大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启示》(论文,赵慧、张大均),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3期。

《焦虑敏感研究的现状》(论文,李茜茜、冯正直、张大均、吴明霞),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4年第6期。

《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理性思考》(论文,张大均、吴明霞),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论文,李辉、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教师职业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压力调适》(论文,吴明霞、张大均、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量表的初步编制》(论文,张大均、江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公众心理健康与社会文明进步》(论文,张大均),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关于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的思考》(论文,张大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年第10期。

《论人的素质》(论文,张大均),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论心理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论文,刘慧、张大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论文,张大均),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16日。

《教育心理学》(全国教育硕士统编教材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课堂教学监控》(专著,张大均、吕达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专著,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专著,张大均总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专著,张大均总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专著,张大均总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上册,张大均总主编),重庆出版社,2003年。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下册,张大均总主编),重庆出版社,2003年。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材,一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材,二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材,三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材,四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03年

《教师与高师生职业气质特点的比较研究》(论文,吴明霞、张进辅、张大均),心理科学,2003年第4期。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论文,王滔、张大均),心理科学,2003年第5期。

《论人的心理素质》(论文,张大均),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

《创造活动酝酿期的心理加工机制初探》(论文,欧居湖、张大均),心理学探新,2003年第1期。

《教师职业气质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论文,吴明霞、张大均),社会心理研究,2003年第1期。

《脑科学、心理科学与幼儿心理素质教育》(论文,刘云艳、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7期。

《论心理素质教育的设计和实施策略》(论文,张大均、田澜),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6期。

《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刘胜江、张大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8期。

《心理素质教育分层整合摸式探析》(论文,徐小军、张大均),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

《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的研究》(论文,冯正直、张大均),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第2期。

《关于心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论文,张大均、陈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青少年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与对策》(论文,张大均、徐小军、李雪梅),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6期。

《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论文,孙远、张大均),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关于心理素质训练课评价标准的探讨》(论文,王淑敏、张大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年第3期。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论文,孙远、张大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论文,张大均),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与维护》(论文,张大均,陈劲),文明时尚,2003年第9期。

《求是创新学者风,身正学高为师范》(论文,张大均),载《刘兆吉美育心理、文艺心理研究文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青年塑造未来》(论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教与学的策略》(专著,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02年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论文,陈旭、张大均),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

《背海马CA1区5-羟色胺相关神经元参与朝向反射的调节》(论文,冯正直、张大均),心理科学,2002年第4期。

《记忆组织策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记忆英语单词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张宏武、张大均),心理科学,2002年第4期。

《论青少年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论文,张大均、向守俊),社会心理研究,2002年第2期。

《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衔接》(论文,张大均、吴明霞、冯正直),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3期。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功能,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论文,王磊、张大均),青年探索,2002年第5期。

《抑郁与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的研究进展》(论文,冯正直、张大均),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2年第3期。

《挫折应对自我监控探析》(论文,张大均、向守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论文,张大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

《关于挫折教育的思考》(论文,向守俊、张大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辨析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兼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论文,向守俊、张大均),航空教育,2002年第6期。

《培养学生创造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论文,张大均),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2年第1期。

《要重视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张大均),中小学校长,2002年第9期。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素质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论文,于海波、张大均)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素质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师范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张大均、余林)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素质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学心理素质教育探索》(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师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发展与教育》(专著,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工具书,张大均参编),渐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学会求知》(教材,小班,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学会求知》(教材,中班,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学会求知》(教材,大班,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学会生存》(教材,小班,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学会生存》(教材,中班,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学会生存》(教材,大班,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学会交往》(教材,小班,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学会交往》(教材,中班,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学会交往》(大教材,班,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教材,张大均、刘云艳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心的教育》(科普读物,0-2岁,张大均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心的教育》(科普读物,3-4岁,张大均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心的教育》(科普读物,5-6岁,张大均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心的教育》(科普读物,7-8岁,张大均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心的教育》(科普读物,9-10岁,张大均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心的教育》(科普读物,11-12岁,张大均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心的教育》(科普读物,13-14岁,张大均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家庭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心的教育》(科普读物,15-16岁,张大均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2001年

《高中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论文,张大均、刘衍玲),心理科学,2001年第1期。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研制》(论文,冯正直、张大均),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第6期。

《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论文,于海波、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论文,冯正直、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高师生职业气质研究的思考》(论文,吴明霞、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中国版SCL-90的效度研究》(论文,冯正直、张大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心理健康与创造力》(论文,张大均、王磊),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6期。

《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初探》(论文,张大均、赵丽霞),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创造教育论纲——为一线教师服务》(书评,张大均),中国教育报,2001年3月1日。

《当代中国心理学》(工具书,张大均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小学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教材,上册,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小学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教材,中册,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小学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下册,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初中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教材,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高中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教材,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00年

Zhang, D., & Feng, Z. (2000).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7 Church RD, Hove BN3 2FA, East Sussex, England: psychology press, 35(3-4), 3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hool’s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第二十七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文选》(论文,张大均、冯正直),国际心理学联合会,2000年。

《论思维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操作》(论文,张斌、张大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西部开发:以人为本教育优先》(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1第3期全文转载。

《探索教学心理规律,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论文,张大均、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论文,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高中生心理素质水平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论文,张大均、刘衍玲、冯正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

《高师生知识价值观研究》(论文,赵玉芳、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6期。

《论合理知识结构的认知功能与教学策略》(论文,胡朝兵、张大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关于高中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张大均、刘衍玲),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功能》(论文,张大均),载中国教育报2000年12月6日;新华文摘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

《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工具书,张大均参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一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二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三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四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五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六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初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一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初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二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初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三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高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一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高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二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高中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三年级,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99年

《应用题结构分析训练对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姚飞、张大均),心理学报,1999年第1期。

《课堂交往的社会心理分析》(论文,张大均),社会心理科学,1999年第1期。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张大均),人民教育,1999年第4期。

《论教学实施与监控的基本策略》(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5-羟色胺对大鼠背海马ca1区朝向反射相关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论文,冯正直、张大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第10期。

《军医大三年制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冯正直、冯涟锁、张大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张斌、张大均),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1999年第4期。

《用新的知识观探讨高师生教学技能的形成》(论文,梁英、张大均),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1999年第4期。

《教育心理学》(全国教育硕士教材,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98年

《文章结构分析对阅读理解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张大均、余林),心理科学,1998年第2期。

《论因材施教的策略》(论文,张大均),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7期。

《转型时期中国大陆城市公民社会心理承受力的研究》(论文,张大均、陈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8年第3期全文转载。

《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及其实施条件的思考》(论文,张大均、沈小碚),载《北京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选》,京华出版社社,1998年。

《教学心理学研究》(专著,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97年

《师生对学成败归因的特点及其交互作用》(论文,张大均、梁英),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关于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7年第8期全文转载。

《影响教学交往的主要因素》(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品德心理结构刍议》(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l期。

《军医大学三年制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论文,冯正直、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6期。

《中国转型时期公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研究(I)》(论文,张大均、陈旭),第二届国际华人心理学学术会议文选(香港,1997)。

《5-羟色胺对大鼠背海马CAl区注意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论文,冯正直、张大均),第二届国际华人心理学学术会议文选(香港,1997)。

《大鼠背海马CA1区注意神经元单位放电类型的研究》(论文,冯正直、张大均),载《世界华人心理学会第二届年会文选》,1997年。

《转型时期中国大陆公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研究》(论文,张大均、陈旭),载《世界华人心理学会第二届年会文选》,1997年。

《素质教育的本质及其实施条件》(论文,张大均、沈小碚),载《全国素质教育研讨会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年。

《教学心理学》(专著,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教育管理辞典》(工具书,参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1996年

《试论教学策略的根本涵义及其制定的依据》(论文,张大均、余林),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0期。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张大均),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规律》(论文,张大均),西南教育管理,1996年第2期。

《心理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杨宗义、陆志远、张大均),《四川省优秀科学技术论文汇编》,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1996年。

1995年

《中国转型时期中国大陆公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研究》(论文,张大均、陈旭),《国际心理学联合会亚太心理学大会文选》,国际心联,1995年。

《中国公民改革参与意识研究》(论文,张大均),载《国际心理学联合会亚太心理学大会文选》,国际心联,1995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专著,张大均参撰第三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994年

《当代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向》(论文,张大均),教育研究,1994年第10期。教育文摘周报,1994年l1月12日转载。

《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在职教师培训》(论文,刘义兵、张大均),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对云贵川三省公民改革参与意识的调查研究》(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学术丛刊。

《努力探索教育科学规律,精心培训教育科学高级人才》(论文,曾欣然、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学术丛刊。

1993年

《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分析》(论文,张大均),心理科学,1993年第4期。台湾中国大陆研究会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台海两岸》全文转载。

《课程教学中师生心理互动的基本条件》(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学术丛刊。

《大学生心理的发展》(专著,张大均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

《美育心理研究》(专著,张大均撰写“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研究”部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1992年

《青年社会心理学》(专著,张大均、周建国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教育心理学教程》(教材,张大均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1991年

《小学生理想教育的心理学依据》(论文,张大均、陈旭),学校思想教育文稿,1991年第2期。中国教育报1991年5月5日转载。

《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专著,张大均、张庆林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小学德育工作心理》(专著,张大均、陈旭撰写第四、五章),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90年

《学校科技活动的美育心理学价值》(论文,张大均),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第4期。

《宣传活动的社会心理功能》(论文,张大均),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6期。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剖析》(论文,张大均),西南教育论丛,1990年第1-2期。

《宣传的心理功能》(论文,张大均),青年潮,1990年第6期。

《论青年大学生人生意识的心理结构系统》(论文,张大均)载《论青年思想教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

《课题研究中的资料整理与分析》(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1990年第2期。

《调查法在课题研究中的运用》(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1990年第3期。

《实验法在教育科研中的运用》(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1990年第4期。

《宣传心理学原理》(专著,曾欣然、张大均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大学生品德心理》(专著,曾欣然、张大均合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美育心理学》(专著,张大均撰写第十五章),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1989年

《改革宣传的社会心理功能》(论文,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与毕业教育》(论文,张大均),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青年社会教育学》(专著,张大均撰写第一、二章),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年。

1988年

《论高校科学管理的原则》(论文,张大均),西南教育论丛,1988年第1期。

《心理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杨宗义、陆志远、张大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88年第4期全文转载。

1987年

《试论教学的根本原理》(论文,张大均),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87年第4期全文转载。

《大学生新党员成长过程的心理障碍分析》(论文,张大均),四川心理学动态,1987年第1-2期。

《八十年代大学生党员成长过程的心理学研究》(论文,张大均),青年工作研究,1987年第4期。

1986年

《教学的根本原理》(论文,张大均),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期。

《社会心理学家在课堂》(译文,张大均),四川心理学动态,1986年1-2期。

《青年心理浅说》(科普著作,张大均、杨宗义等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1985年

《一年级大学生学习动机结构》(论文,张大均),西南教育论丛,1985年第2期。

1984年

《青年心理浅析》(科普文章,张大均),贵州青年,1984年第7期。